【洞见2019】清华大学 x ARCFOX:关于设计和未来出行的16条思考
2019年12月24日
11月30日,北汽旗下高端品牌ARCFOX冠名支持的洞见2019——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办。

11月30日,北汽旗下高端品牌ARCFOX冠名支持的洞见2019——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论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联合汽车商业评论共同主办,以“未来出行·智慧生活“为主题,来自科技、IT、艺术、出行、工业设计和汽车设计等领域的国内外15位重量级嘉宾奉献了各自领域最前瞻的观察和思考。

1-19122414293aa.jpg

破界与跨界:ARCFOX的“无界美学”

在北汽旗下乃至整个中国汽车界,ARCFOX都呈现出一丝“异质”。他不像一个面向市场的汽车消费品,而更像一份面对未来的思考。

本次论坛上,北汽集团研究总院副院长单伟这样解释了ARCFOX的含义:随着物品属性从单维度变为多维度,传统设计不再能满足用户需求。ARCFOX 第一部分叫ARC,体现追求极致,突破极限;第二部分叫FOX,体现聪明灵动,智能科技,它是适应时代变局的实践。

“无界”是ARCFOX品牌基因中最核心的部分,“简约、灵动、包容”是ARCFOX无界美学的三个关键词。这或许也是ARCFOX冠名本次论坛的原因:未来是对当前界限的突破。如果我们仅仅把汽车定义为一种出行工具,必然会限制对于未来的想象。

设计与出行:生活世界的不同侧面

未来应该是怎样的?除了艺术家和科幻作家瑰丽的想象,科学家和工业社会为人们展示了关于未来的“建构派”思考。

科技与人文、严谨与浪漫、谨慎与大胆,对于未来思考的丰富性也正映照着未来自身的无限可能。因此在一场名为“未来出行·智慧生活”的主题论坛上,来自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都可以贡献自己的见解。

无论是清华对于盲人互联网应用的研究,还是阿里对于未来消费社会的设计,关于未来,生活世界呈现出不同的侧面,供人类去探索。

这是一场打破专业界限的思考者大会,也是以“生而破界”为口号的ARCFOX品牌能够全力支持这个专业学术论坛发展的重要原因。

下面是本次论坛上来自嘉宾对于未来的16条思考,与读者分享。

贾可:破界合作给了企业胜出的机会

“这是一个破界的时代,当汽车市场的竞争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时,破界合作给了企业胜出的机会。”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汽场买车APP联合创始人贾可博士认为,通过不同领域对未来出行和生活方式的分析,通过这种跨界的思考和合作,能够推动包括汽车领域在内的各种产业向更符合当下消费者生活需求的方向发展。

鲁晓波:社会生活方式推动商业创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晓波院长认为,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在经济、社会、科技的影响下正在成为推动企业战略发展和商业创新最重要的因素。

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论坛在清华大学连续举办两届以来,围绕着科技创新、消费转变、价值提升等多个维度,他感觉,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展开了一场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的画卷。

鲁晓波说:“当下社会,经济、科技、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尤其是智能交通的发展正迅速影响到未来的城市规划、出行和居住方式等各个方面。”

单伟:发现中国消费者的高级感

未来出行,智慧生活的发展趋势,对于汽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北汽集团研究总院副院长单伟认为,ARCFOX的设计就是适应这种大变局的实践。

他在题为“汽车2.0时代ARCFOX客户出行体验”的演讲中说,很多物品的属性已经从单维度变为多维度,从单纯的使用功能向多维度的生态延展,传统的汽车设计已经不够,正在向体验设计发展。北汽专门成立了体验设计部门。

ARCFOX名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ARC,体现追求极致,突破极限;第二部分叫FOX,体现聪明灵动,智能科技。单伟通过ARCFOX要研究或者体现的是中国消费者的高级感。

他说,把西方欧美文化整个引到中国来,这种日子已经过去了。为什么现在有些国货兴起了?一方面是有些技术我们确实现在已经能达到了,另一方面来讲,中国消费者有特定的需求,这些需求并没有被国外的品牌所发掘。

赵谦:关注大设计而不是小设计

北汽集团研究总院造型中心设计总师赵谦认为,当今时代,人们对细节越来越不关注,人们对车内一块大屏所带来的多样性内容以及不确定性内容所吸引,而不确定性内容又产生了差异化美感。我们越来越发现汽车好像走一个类似手机的道路,从功能手机进化到智能手机,从硬件进化到软硬件结合。

所以,当下的汽车设计,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的是用户的使用情绪,关注大设计而不是小设计。他说,以往的小设计大家关注的是造型,关注的是项目进度和销量,相对而言很难关注到用户的痛点,而大设计则是在买车、用车整个体验的这张立体交织的大网中,关注用户在意的那些点,设计师应该去融入到整个造车闭环中。

Cyriel Diels:交通工具设计要考虑三个方面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智慧移动研究中心副主任Cyriel Diels教授认为,未来的设计或者未来交通工具的设计要考虑三个方面:对环境的影响,对城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体验。

所以,他表示,我们不仅应该用更多不同设计方式设计让人更加舒服的交通工具,而且还应该重新设计我们的街道和环境,从而让乘客感觉更加舒服。

Cyriel Diels说:“人们对于拥有汽车的态度在发生变化,日新月异的科技给我们带来挑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我们对于未来的交通工具出行设计有这么激动人心。”

严扬:城市交通个人自主驾驶车辆分级创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交通工具设计负责人严扬教授表示,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观察,他认为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源实际是在于我们车辆的级别有空缺。为此,他发表了题为“城市交通个人自主驾驶车辆分级创新”的演讲。

严扬认为,摩托车、自行车乃至老年代步车等由于各自的问题难以成为合格的个人自主交通工具,个人自主驾驶车辆分级创新由于涉及到道路资源、出行需求、交通环境以及准驾资格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协同创新,需要政府法规先行,而不是企业和地方倒逼。

他希望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有实力的交通参与方,比如说交通服务提供方,滴滴,比如北汽这样的主机厂,适时考虑要进入这样一个领域,推动它成功。

冯超:共享出行的三大趋势

滴滴出行整车产品战略及设计总监冯超认为共享出行市场一定是长期向好的,“就像今天大家来参加这个会,人不会一人带一把椅子来,你用这个椅子就好了,这是生活方式的必然趋势。”

他还提到共享出行的另外两大趋势:共享出行已经开始影响到汽车四化的每一件事,并且开始出现融合,同时,共享出行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战场。

冯超提到滴滴定义出行工具有专车产品、小巴产品、自行车产品、无人驾驶产品、快车产品。他说:“我们是不在传统汽车的A级、B级为品类划分,而是用使用场景和用户的价值需求做品类划分。”

Clive ven Harden:人们的生活方式将由四方面决定

英国vHM Designfutures设计未来趋势咨询公司合伙人Clive ven Harden谈到了全球趋势下的创新探索,他说这不是说预测将出现什么新技术,而是研究未来的一些场景,想象一些未来的生活方式。这包括和汽车相关有很多方面,比如就业、性别、环境、城市化、资源的利用、气候的变化。

他认为,未来十到二十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将由四方面决定,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城市化、个人化、环境和就业。未来会有70%的人住在城市,这意味着更多消耗资源;离婚率和单身人口的增加,将会使人口出生率降低;到2034年,47%的就业机会将被人工智能或其他自动化技术所替代。

Clive ven Harden希望大家思考,14年后,假设这些能够实现,这对你的行业有什么影响?

徐迎庆:基于嗅觉的交互与搜索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教授目前主要研究人场的自然交互和用户体验、感知和交互融合。这包括沉浸式交互学习及其体验设计,比如面向盲人的视觉辅助工具,还有基于嗅觉的交互与搜索。

他说,这意味着通过嗅觉传感器,消费者可以搜索味道。两年后实验室计划推出一个物联网搜索平台,这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应用。比如医院里面病人躺在那里,护工不用老去掀被子就能第一时间知道该给他清洗了。基于味道的搜索未来可应用于汽车领域,比如对车内气味的搜索。

吴卡施:要减少浪费的设计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中国项目主管吴卡施(Lukasz Holec )则从循环经济与企业可持续未来发展来谈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过去做事情的方法带来了很多的垃圾,这种线性的思维不适合未来。

他说:“一旦我们购买了汽车,90%的汽车都在停车场,只有10%的时间汽车是在路上,这就造成了很多的浪费。所以在设计过程之中,我们应该考虑如何能很好的来使用汽车,而不是让它大部分时间都停在那里。”

吴卡施认为,过去的经济模式是一种浪费型的经济模式,是不可以持续的,我们要减少浪费的设计,更好地使用资源和产品,重新循环使用资源。为此,需要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需要遵守循环经济的原则来产生真正的效能。

杨光:消费体验升级三个巨大趋势

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设计委员会委员长、新零售设计事业部负责人、清华联合实验室主任杨光在《数据消费时代的设计体验趋势与变革》的演讲中表示。

消费升级内核是消费观念和消费体验的升级,不简单是消费价格的升级,每个人都喜欢用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产品。

他认为,整个消费观念和消费体验升级造就了今年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消费体验升级有三个巨大趋势:个性化、自然交互、全链路。个性化,就是千人千面,为每一个人设计。自然交互就是人和机器之间交互行为越来越像是人跟人。全链路即一个产品的体验绝对不是一个单点体验,而是众多体验的叠加,或者把整个链路连起来,这是一种用户视角。

胡一川:未来是一个智能机器人的时代

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机器人生态的构建者的来也科技联合创始人胡一川博士则谈到在智能机器人时代,未来人机协同的方式会怎么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如今的办公室里面还存在大量重复的工作,大量低效的工作,基本都靠手工来做,没有自动化的设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对话机器人作为早期的AI产品,已经在企业里体现了巨大的价值。

胡一川认为,未来是一个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未来的工作会会有三个特点:人机协同、可量化、具有弹性。“有很多机器人帮你工作了,你就有弹性时间了。这是就可以考虑人如是像人一样生活,这也是当下汽车公司或者出行服务公司考虑的无人驾驶时代的命题。

傅炯:品牌跟消费者沟通有三个层级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趋势研究所所长傅炯教授发表了题为“为我不知道的人做设计”的演讲。他说,品牌跟消费者沟通有三个层级:特性、特性满足了消费者什么样的利益;精神层面。

中国有14亿的人口,即使是一个很小众的市场,在中国仍然有一个比较大的绝对数量,这个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中国做小众市场的生意,依然会有可观的效益。

傅炯认为,即便类似的群体,内部也有非常不同的需求,要细化这些需求,然后了解相应的需求,最后产生出创新的效果。

苏骏:家电产业将来是智能终端产业

小米生态链、智米科技创始人、CEO苏骏提到,小米是靠爆款产品来吸流量的。手机和电视这部分是小米自己做的,剩下的全部是生态链,智能家居是生态链里最大的一部分,因为小米主要是电器和电子消费品。

家电产业将来是智能终端产业,因为家电就是分布式的智能数据终端,可以从多维度大量获得数据,最后建立一个非常宏大的系统。

当下很多车企和小米合作,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通消费者各类需求。

饶永刚:消费者希望获得质感性体验

C3 Strategy 设计咨询公司创始人饶永刚在长期设计研究实践中,探索适合于中国独特消费文化语境下,基于生活方式趋势变革下的创新方法与体系构建。他关注研究“产品-人-社会”之间的驱动力关系演变,实践“有意义”的创新机会洞察。这次论坛上,他谈到了生活方式变革下的创新机会洞察。

他说,今天我们要做创新,要回到创新原点。创新原点是基于用户的生活方式。随着90后人口的增长,我们发现之前的生活态度已经在改变。消费者买的不是产品,他们买的是背后所涌现出来的价值感,产品所具有的象征符号和它背后的文化意图。

饶永刚认为,我们的设计从过去以单体产品解决造型问题发展到了当下基于体验的设计,它所解决的是用户的基本心理的感知、感受以及情绪。现在的消费者希望获得质感性新的体验,有温度、有趣味性、有乐趣、有感情。

蔡军:洞察人类本质的需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蔡军教授在论坛上发布了“ARCFOX洞见2019生活方式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生活审美化、体验定制化、消费透明化、数字公民责任、虚拟关系、驾驶权利转移、健康诉求、隐私安全和超级女性、超新型社区、治愈型出行、第三智能空间。

他表示, 通过这个生活方式与设计研究,洞察人类本质的需求,比如通过外部的信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等,通过信息、事件、现象最后驱动到从个人到社会的过程,最终折射出来从内部的价值洞察。

蔡军认为,从外观条件、产品服务、设计等等这些东西怎么折射到内部的东西,它其实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关系,通过这个闭环我们来寻找真正的能够体现用户、生活、消费者群体未来趋势价值观的东西。

在线留言